闽文化美术展览,福建闽文化

gkctvgttk 107 0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闽文化美术展览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闽文化美术展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闽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怎么写?
  2. 福州传统文化?
  3. 湖北有哪些地方戏曲,觉得如何?

闽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怎么写?

闽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区域差异鲜明,人的性格特点千差百异,方言复杂,民间信仰神灵众多,民俗民风不同,各种艺术难以交融。

造成多元性原因有地理环境复杂,闽文化构成成份复杂,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后无法形成坚强内核等因素有关。

闽文化美术展览,福建闽文化-第1张图片-艺览无界网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福州传统文化

“福州三宝”、“榕城三绝”:

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、牛角梳、纸伞被称为“福州三宝”。

牛角梳,造型美观,结实耐用,温润而不挂发,去垢而不沾,解痒而不痛。

闽文化美术展览,福建闽文化-第2张图片-艺览无界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纸伞,选料考究,做工精细,品种繁多,既有实用价值,又有装饰观赏效果。

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、软木画被誉为“榕城三绝”。

软木画,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,经手工精雕巧镂,制成山水、园林、花鸟等图景。

闽文化美术展览,福建闽文化-第3张图片-艺览无界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传统艺术——闽剧、评话、十番:

闽剧又称“福州戏”。明代,昆山腔、弋阳腔等传入福州,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。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,称“闽班”。1924年,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《紫玉钗》等,正式以“闽剧”取代了“闽班”的称号。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,讲究唱、说、做、表,有“人文活化石”之美誉。十番原名“协欢”,意为声协和而成欢,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,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,曲调悠扬动听。

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、婚丧寿事俗、乡俗、食俗、穿戴俗五大类别,主要有闹花灯、踩高跷、舞龙灯、舞狮子、赛龙舟、登高等民俗活动

湖北有哪些地方戏曲,觉得如何?

荆州花鼓戏

原称沔阳花鼓戏,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,1981年改称“荆州花鼓戏”,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发源于沔阳州一带,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。

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、踩高跷、***莲船、渔鼓、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、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,闹年的花鼓、***莲船等民间歌舞,与“一人唱,众人和”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,以及三棒鼓、渔鼓、道情等民间说唱,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。2006年5月20日,荆州花鼓戏经***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楚剧汉剧、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。另外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的黄梅戏应该也算  

汉剧:

汉剧是湖北主要地方戏曲,也叫“汉调”,俗称“二黄”,辛亥革命前后改称“汉剧”。汉剧声腔以西皮、二黄为主,兼有歌腔、昆曲、杂腔、小调等曲调。高亢激越,爽朗流畅。在汉剧中,锣鼓地位不可或缺。它打法多样,分为大打、小打和串打。其中,串打配以马锣,节奏感强,气氛强烈。脚色行当分为十大行:一生、二旦、三净、四末、五丑、六外、七小、八贴、九夫、十杂;末脚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;旦行唱腔绚丽多彩,以声传情,声情并茂。  

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,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,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。  

楚剧:

楚剧是湖北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。旧称黄孝花鼓戏。1902年进入汉口,1926年改名楚剧。现在的楚剧以武汉为中心在全省有24个专业剧团和多个业余楚剧团。楚剧以小旦、小生小丑为主要行当 。声腔有以“迓腔”为主的板腔、高腔、小调三大腔系。旋律朴实,擅长叙事,注重唱情。剧目中表现家庭故事、民间传说的题材占很大比例。因其生活气息浓郁,长于塑造名种“小人物”的形象,深受全省人民的欢迎与喜爱。  

荆州花鼓戏:

荆州花鼓戏因生根于天门、沔阳一带,故又称“天沔花鼓戏”。它是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,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、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。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80多种,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,主腔有“高腔”、“打锣”、“四平”、“圻水”,其他小调有“思儿”、“绣荷包”、“双撇笋”等。演唱时有帮腔。因受楚剧的影响,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。主要乐器有边鼓、竹梆、钹、大锣、马锣、小锣、唢呐等。

湖北文化多样,戏剧也是如此,大概zhu'yao有20多个戏剧种类。有楚剧、汉剧、花鼓戏、黄梅戏等。

江汉平原以荆州花鼓戏为主,孝感以楚剧为主,黄冈以黄梅戏为主,咸宁以***茶戏为主,宜昌及鄂西以民族歌舞为主,襄樊和鄂西北以豫剧、曲剧为主,恩施以南剧为主。

其中流行的较广的有楚剧、汉剧、黄梅戏三个剧种。

我个人比较能喜欢黄梅戏。

大家好,我是来自湖北省十堰市,今天给大家介绍下湖北地方戏曲:

① 楚剧

楚剧,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
楚剧旧称哦呵腔、黄孝花鼓戏、西路花鼓戏。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、孝感一带的山歌、道情、竹马、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,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,1926年改称楚剧。

主要流行于武汉、孝感、黄冈、荆州、成宁、宜昌、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。楚剧腔调分为板腔、小调、高腔三部分,其题材广泛,通俗易懂,乡土气息浓厚。

2006年5月20日,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***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遗产编号为Ⅳ-58。

② 汉剧

汉剧,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
汉剧,旧称楚调、汉调(楚腔、楚曲),俗称“二黄”。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,民国时期定名汉剧。

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,远及湘、豫、川、陕、湘、粤、皖、赣、闽、黔、晋等省的部分地区。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,唱腔优美,对白雅致,文本大气,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,角色共分为十行,腔调除了西皮、二黄外,罗罗腔也用得较多。伴奏乐器有胡琴、月琴、三弦、鼓板等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闽文化美术展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闽文化美术展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标签: 楚剧 花鼓戏 汉剧